前言
身處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的時代,如何平穩心態,如何開展工作,如何安身立命,是我們每個人所需要思考的問題。身處這個時代的青年更應該正確認識當前形勢,理性分析判斷機遇和挑戰,提振斗志、不氣不餒、刻苦學習、扎實工作,迸發強勁的青春動力,譜寫絢爛的人生華章。
以下是機電青年伍鴻章和楊粟的故事。
圍欄外的生日歌
接到項目部所在片區的疫情防控通知時,已是晚上八點,施工員伍鴻章內心天人交戰。一方面是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項目正處于趕工階段,現場需要人員管理;另一方面是踏入項目部便意味著尚未可知的“隔離”生活。才從外地調到該項目部一個多月,便遇到這樣的情況,19年入司的青年施工員伍鴻章依舊放不下手頭的工作,在第二天迎著晨光踏入了項目部。
第一個夜晚是最難熬的,一個人住在辦公室,遇上長沙降溫,沒有做好充足的物資準備來面對項目部“隔離”生活,讓伍鴻章的第一個夜晚顯得格外漫長。
他睡在項目部的長椅上,裹著單薄的被子,耳邊是蚊子的嗡嗡聲,即使在選擇之前,他已做好了心理準備,但這個夜晚他的內心依舊思緒萬千,難以言喻,有一種龐大的寂寞籠罩著他,連同整個疫情浪潮帶來的窒息感,他不知道要“隔離”多久,也不知道接下來的工作生活是怎樣。他只是憑著本能般的責任心和青年人的勇氣,踏入項目部,但他不后悔。
“工作起來就沒時間想其他的了。”伍鴻章笑著說。
在進行施工管理保證安全生產和施工質量的同時,防疫工作也是日常工作的重點環節,一邊是生產建設的任務,一邊是區域防疫的要求,防疫與工作一肩挑,隨之而來的,是勞務班組的心理狀態管理工作。提到勞務班組的心理狀態管理時,伍鴻章臉上也露出了一絲疲憊,他坦言道:“要說和平時工作有什么不同,就是安撫勞務班組的心理的這項工作了。”
雖然白天被工作充實著,但工作之余的生活被限制,這種感覺和平時選擇待在項目部宿舍里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。大家都是活生生的個體,有著各自生活里的事情需要處理,伍鴻章十分理解,但作為一名國企人,服從指揮、遵守紀律是他的本能,他組織班組成員開疫情防控會議,強調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,同時安撫著大家的情緒。這項工作并不如說起來那么輕松,身處項目部的伍鴻章,同時也身處在班組成員們的情緒洪流中——“隔離”的生活、忙碌的工作、班組的情緒以及自己的心態管理……這一切的一切,都被伍鴻章用他年輕有力的肩膀挑了起來。
當被問到“在疫情防控期間,有什么難忘的瞬間?”
小伙子黝黑的臉上露出些靦腆的笑意,他看向辦公室的同事,說道:“當時進來項目‘隔離’的那一天,其實是我的生日,心里還是五味雜陳的。我從項目部辦公室把工作用的筆記本電腦穿過圍欄遞給外面的同事,看到他們的那一刻,我一不小心說了那天是我的生日。然后他們就隔著圍欄,給我唱起了生日歌,唱得還‘很難聽’,不過內心真的很感動。”
他不常跟別人提起自己的生日,經常是自己犒勞自己,一個人放松與快樂,而當要面對“隔離”生活的那一刻,他本能地尋求著溫暖,而那一首圍欄外的、“很難聽”的生日歌,所帶來的力量,都藏在了采訪時他有幾分閃爍的眼眶里。不僅僅有那一首圍欄外生日歌;還有項目同事們打來的慰問電話;還有熬過第一晚后,同事遞進來的物資用品……那些溫暖瞬間如黑夜里的火爐,支撐著他度過“隔離”生活。
同樣支撐著他的,不只是某個瞬間,還有他的同事前輩——楊粟。
施工員的“日常生活”
剛從外地項目出差回來的楊粟,接到領導電話,安排他進入項目部和伍鴻章一起督促施工任務并做好現場管理。
“老實說,一開始確實不想進入項目部‘隔離’生活。”采訪時楊粟坦言道,“但一想到鴻章一個人待在項目部,而且又是上級安排,倒也沒有怎么糾結就進來了。”
多一個人的陪伴,也讓伍鴻章“隔離期間”的心態緩和了很多,同樣在工作中也有了個值得信賴和溝通交流的“老大哥”,14年入司的楊粟負責電氣方面的施工管理,19年入司的伍鴻章負責水暖方面的施工管理,兩個人有條不紊地按照任務,帶領勞務班組推動著施工進程,即使是在特殊時期,他們懷著機電青年的熱忱與責任心,迎難而上、攻堅克難,一邊帶領班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,一邊牢抓安全生產與質量,兵來將擋水來土掩。
而面對工作之余的勞務班組管理工作,多年的施工員經驗讓楊粟在處理這方面問題時更加老到,他和伍鴻章一起組織疫情防控的會議,另一邊會找勞務班組的“領頭羊”以及情緒波動較大的勞務,進行談心交流,單獨做思想工作。
“有些勞務平時也都待在宿舍,反而是處在這個階段,內心會有想要出去的想法,抓住其中的關鍵人物進行疏導,往往能有不錯的效果。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,換位思考,用心交流,方法總比困難多。”楊粟的語氣很平靜,話語里滿是他從業的經驗與智慧,面對“隔離”期間各種情緒的浪潮,他卻舉重若輕,泰然自若。
當被問到“疫情防控期間,和平時工作有什么區別?”
楊粟笑著說:“沒什么區別。工作任務重,忙完下來和小伍聊聊天,看看手機,安安心心睡覺了。干了這么多年的項目施工員,一個人守項目的經歷也有過,‘隔離’期間還有伴一起,沒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說話間,楊粟止不住地咳嗽了幾聲,這是當時“隔離”期間氣溫驟降,晚上睡覺著涼落下的病根。
“要說有什么感動的事的話,就是在外面的同事送來的小龍蝦吧。”楊粟回憶著,滿是笑意,“雖然干久了施工,耐得住寂寞,但有同事關心的感覺,特別溫暖,那一頓小龍蝦很好吃。”
關于回歸正常生活后的感觸,他們相視一眼:“只有當真正‘隔離’時,才能感覺到平日生活的難能可貴,最大的感受就是要珍惜當下吧。”解除隔離后,依舊是忙碌的工作和日行兩萬步的上下奔勞,那為期七天的“隔離生活”只不過是一段“普普通通”的經歷,只是施工員的“日常生活”罷了。
太陽照常升起,生活總得繼續。即使是疫情反復的當下,并不意味著消極與懈怠,更應懷揣著對工作的責任,與對生活的熱情,立足崗位,砥礪前行。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,不只有沖鋒在前的黨員干部、醫護人員、志愿者們是英雄,每一個為社會穩定運行貢獻力量的工作者、每一個積極擁抱生活的普通人,同樣是這個時代的“英雄”。
“那我們繼續忙活去了。”
采訪完后,楊粟和伍鴻章轉身又投入到了忙碌的工作中。
行動書寫擔當、奉獻詮釋青春。“躺平”不是青春的底色,奮斗才是時代的主流。面對形勢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,機電青年不畏艱險、沖鋒在前,在抗擊疫情的斗爭中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青年風貌,用實際行動為“強企有我”貢獻青春力量!(文/謝君杰 圖/陳莉)